top of page

以“韵”论琴,方得琴中三昧
一、重视琴的内功修练,有声还需有韵,指法、音准、节奏、曲意等方面不可偏废一端。
古琴的"以韵补声"是其别具一格的特征,因较长的有效弦长,琴音余韵悠悠,左手之吟猱就是用来装饰古琴的余音的,否则显得直白无华,毫无生机。吟猱绰注的处理,直接关系到琴曲内涵的表现。
指有轻重之分,绰径逶迤,浒上接有注下,圆转得法,意在音前;用指主张“手不离弦”、“弦不离面”,体现出音音相连之象。
强调要“操之入神”、“会之于心”,认为“不必一音一声以为准”,不能一直徘徊在初学境地,久驻不前。

二、“学琴要须眼高手底”、“胸中有沟壑”。
要使琴艺脱俗,仅凭琴面功夫犹难奏效,须求之于琴外。眼高必使学识渊博,多见识高妙之法,方能脱俗;就在于“金石高古之气,郁郁芊芊发于指弦之间”。识浅、见狭、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,琴便弄的无趣无味。
触物感悟,古琴指法多多,唐宋以来,积百上千,今人何以尽解;心不知手,手不知心,索性以自然为法,遵循琴人合一要义。
三、“凡琴百病,惟不可俗。”
论琴宜专重“韵”,“韵”乃“俗”之反,于此提出品鉴琴法的三要素,即不俗、韵胜、声中有韵。
所谓不俗,是指要体现琴家的完美人格和深厚学养。
所谓韵胜,是指琴家的琴曲表达与思想的结体得势高度统一。
所谓声中有韵,是指整体的琴曲体势新巧横生,按、泛抖擞逶迤,声韵相生,别出心裁。
高建国先生画梅花
bottom of page